湖南海綿城市建設困境:融資困難 技術力量欠缺
今年入汛以來,長沙流域經歷了多輪強降雨過程,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省份的部分地區(qū)出現(xiàn)了嚴重的洪澇災害,許多城市出現(xiàn)了內澇,給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,在此背景下,除了抗洪搶險之外,加快海綿城市的建設以應對城市內澇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。
技術難題
常德市年均降水量約為1200毫米,作為湖南第一批入選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之一,其在7月初的強降雨過程中也未能幸免,市區(qū)的洞庭大道、柳葉大道、常德大道等多處積水十分嚴重,在常德大道火車站地段,積水甚至沒過了膝蓋。此外,岳陽、長沙、株洲等城市都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內澇。
內澇的出現(xiàn)和傳統(tǒng)城市建設模式息息相關,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焦勝指出,原本土地對雨水的消化能力和大自然的蓄水能力很強,但多年的城市建設使得路面硬化面積大大增加,導致城市內80%-90%的雨水需要靠管道排放,但顯而易見的是,降水不可能通過管道完全解決,這種方法也是不可持續(xù)的,畢竟管道排水速度和容量都有限,容易超負荷,進而出現(xiàn)內澇。
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則要求將雨水或洪水利用起來,將其資源化,并強調優(yōu)先利用河、湖、池塘,以及城市中的綠地、花園、可滲透路面等“海綿體”排水。然而大規(guī)模粗放式的傳統(tǒng)城市建設模式卻使得城市中大部分都是硬化路面,主要依靠管道、泵站等設施來排水,常德市便是如此。
而湖南另一試點城市岳陽市城區(qū)的狀況也不容樂觀,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人工填湖、修路、攔壩等,使得水系排水不暢、城市內澇較多,內澇點有近四十處之多。
技術力量的缺乏更是加大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難度。據(jù)常德市海綿辦工作人員透露,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根據(jù)常德市的具體情況來進行,但在試點過程中,由于缺乏有資質的本土設計單位,海綿體項目的設計規(guī)劃多由漢諾威以及中規(guī)院完成,相關項目設計出現(xiàn)了“水土不服”的現(xiàn)象,延緩了海綿城市的建設進度。
融資困境
除了技術支撐之外,海綿城市建設還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,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表示,據(jù)估算,海綿城市建設投資成本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-1.5億元,這無疑加大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難度。對此,中央財政也給予了資金支持,一定三年,直轄市每年6億元,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,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,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,將按上述補助基數(shù)獎勵10%。另外,湖南省財政廳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也給予專項資金補助,試點縣市每年補助4000萬元,分三年發(fā)放,同時,對試點城市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績效考核,對評價結果排名第一的城市給予1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。
但從試點城市的建設規(guī)劃來看,計劃所需資金遠超中央財政補貼,岳陽市在2016-2018年三年期間擬投資40億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;2015年—2017年三年期間,常德市計劃投入海綿建設資金78億元,中央財政三年補助預計12億元,并且省財政廳的補貼目前也尚未到位,地方需自籌66億元,補貼滿足不了建設需要。
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,地方政府大多采用PPP模式減緩資金壓力,但有專家指出,地方政府在背負了巨額債務的情況下,希望PPP模式能在基礎建設中得到更多的應用,以減少政府的違約風險,且PPP模式在項目能盈利的時候可以運作良好,但海綿城市PPP除了政府的支持外,并沒有明確的獲利模式,因此在實際推行過程中,PPP模式的可行性還需考量。
常德市海綿辦透露,資金缺口大,PPP模式在常德又推行困難,融資模式只能依靠地方投資平臺借債,本應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海綿城市建設,卻增加了地方政府債務。
政策支持
海綿城市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,隨后,住建部先后印發(fā)了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、《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(試行)》等,通過政策支持,將海綿城市這一規(guī)劃理念真正落地,并加以建設執(zhí)行。去年開始,海綿城市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多個城市分批展開試點。但據(jù)了解,到目前為止,第二批中央試點城市還未開始建設,第一批試點只是有限建設,有的城市項目建設面積也十分有限。
湖南正處長江中游,每年都要經歷漫長的梅雨季節(jié),并且因天氣反常而出現(xiàn)強降雨的現(xiàn)象也十分常見。去年3月,常德市被列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,今年6月,岳陽市、津市市、望城區(qū)、鳳凰縣也加入了湖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隊伍,但目前除了常德市正式開啟了海綿城市建設之外,其他各試點城市尚在起步階段。
常德市在2015年—2017年3年試點期內計劃建設海綿項目148個,截至今年6月底,已完成項目55個。主要集中在雨水泵站的改造,老舊小區(qū)的改造,綠色屋頂和綠色雨水花園的修建,河流綜合治理以及雨水排放管網的新建與改造等。但海綿城市建設目前難以達到連片效應,部分區(qū)域出現(xiàn)內澇也在所難免。
焦勝進一步指出,除了城市建設導致大規(guī)模的地面硬化之外,內澇的出現(xiàn)主要是天氣原因造成,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自然災害。海綿城市建設正是要緩解這一問題,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從整體范圍內來考慮。海綿項目建設可能不能徹底解決內澇問題,但可以事先做一些數(shù)據(jù)調研和風險評估,對一些城市危險地區(qū)進行風險預警,通過增建排水泵站、地下調蓄庫等來提前預防或進行應急處理。
編輯:武文博
監(jiān)督:0571-85871667
投稿:news@ccement.com